【走访见闻】

"同心文化艺术团"里的民族情谊

"嫂子,走,社区有活干,咱们一起帮忙去。"

2月24日上午10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古江社区瑶族妇女蓝彩英,接到同一社区好朋友马艳军的电话。

"好的,妹妹,等会儿我们在社区见。"几分钟后,两人相约出现在社区。

"自从我们在文艺团认识后,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马艳军说,她是汉族,平时无论是汉族节日还是瑶族节日,她们都会在一起聚会。

古江社区成立于2019年7月,居住着壮、瑶、汉等各族群众51064人。现年31岁的马艳军是四川成都人,2018年年底随丈夫搬至古江安置区(现古江社区)生活。"一开始,大家见面都不打招呼的,也不串门,整个小区的气氛很沉闷,我感觉有些不适应。"回忆刚刚入住时的感受,马艳军记忆犹新。

但没过多久,她每次到小区广场散步时,都看到或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的一群热爱文艺的群众,很是热闹。于是,她一有空就去凑热闹,一来二去自己也加入这个文艺小组。后来在社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组建了"同心文化艺术团"。

"团员有不同的民族,但是大家没有任何隔阂,交流起来十分顺畅,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马艳军笑着说。

"这支文艺团的成立如'及时雨'一般,迅速吸引了社区居民的目光,也加深了各民族间的感情交流。"古江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唐丽梅介绍,艺术团让社区居民走得更亲近了。于是,社区便组织创办了邻里节,在每个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民族文体活动,邀请各族群众现场一起做五色糯米饭、唱山歌,一起组织民族服饰表演、传统体育竞技等活动,在文艺交流中融入民族团结互助内容,让群众感受到民族团结情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邻里节不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感情。如今我们社区不管是哪个民族,也不管是哪个节日,我们都一起过,大家都成为了好朋友。"蓝彩英高兴地说。

"我们社区这几年来一直坚持举办邻里节,让楼房里更多的居民走出房门相交相知,成为朋友,这正是我们的'初衷'。"唐丽梅感慨。

在开展邻里节的同时,社区注重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社区民族团结主题宣传墙上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让民族团结教育入脑入心。"唐丽梅说,结合民族节日和"民族团结月"活动,社区还不定期举办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社区干部、群众讲授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知识。

民族团结需注重小细节。近年来,古江社区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三联五帮"(党员联户、产业联营、项目联建,思想帮扶激发内生动力、政策帮扶落实基本保障、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就业和产业帮扶确保持续增收、生活帮扶传递党的温暖)模式,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

同样的文化传统以及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景,在社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古江社区这个"大家"如今越来越美。

"以前刚入住时,小区的垃圾都是随地乱扔,不文明的现象很多,如今这些不文明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古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覃芳菲感叹。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做好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在广西,以社区为单位,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生活空间里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浓浓的同胞情早已融入各族群众心中。

古江社区举行"激情同庆三月三 搬迁邻里一家亲"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当小记看成就】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前提。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少数民族人口1880.8万人,占总人口的37.52%,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包容共生的传统。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广西由一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就有542.92万户,"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尊重包容、以诚相待,这些幸福的小家,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开展"十百千"工程、"百点工程"和民族工委委员单位结对挂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三年行动"等,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靓丽名片。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回顾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密码"清晰可见。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发挥制度优势,逐步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实施了自治区、市、县三级单行条例和自治县自治条例35件,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将各项民族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管理。广西人大代表和广西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占比分别达42.3%和30%,有力保障了各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截至2020年年底,广西已有1949个全国、自治区、市级、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南宁市率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同时,广西还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实现宣传教育常态化。

立足于增进各族人民群众民生福祉,广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协同推进。"十三五"时期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亿元,两个民族专项规划圆满收官。广西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1个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过程中,广西始终把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主要内容,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广泛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建设各民族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打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歌圩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成功推动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

广西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六大工程",滚动实施近4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得到有效巩固。同时,广西加大边境地区开发开放力度,打造充满活力的边境开发开放经济带。边境8县(市、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等级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极大地激发了边境地区群众爱国戍边、守护南疆的热情。

在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同时,广西还加强边境安全设施和防控体系建设,实施边境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强基固边"和"边境党旗红"行动,积极打造边境一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在全国首创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1513个"国旗工程"点(村、社区、街)覆盖所有陆海疆一线,成为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爱国卫疆的亮丽风景线。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这是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指示,也是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2021年11月召开的全区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奋力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这是广西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节点,也是5700多万各族群众的殷殷期盼和共同心愿,必将进一步促进壮乡儿女人心归聚、精神相依,齐心协力建设繁荣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文明法治、宜居康寿的壮美广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注:本文转载自广西学习平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