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严防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把清廉乡村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当前,农村地区腐败行为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尤其是种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新农合、危房改造等惠农支农领域成为农村"微腐败"重灾区,推进清廉乡村建设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在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中,广西广大乡村还普遍存在底子薄、基础差、产业弱等突出问题,同时面临着较大的返贫风险。只有深入推进清廉乡村建设,以清正之风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才能激励群众前追后赶、共同致富。因此,清廉乡村建设对于广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建设清廉乡村时不我待,必须重拳施治、猛药去疴。广西印发实施的《大力推进广西清廉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全面启动清廉干部队伍提升工程、清廉制度机制完善工程、清廉思想文化培育工程以及11项核心任务。方案通过进一步完善基层监督机制建设、增强思想文化支撑、强化监督制约保障,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

聚焦清廉乡村建设的重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级财务资金大幅增多,廉政风险随之加大。有些农村地区的腐败行为趋于多样化、隐形化、变异化,防范和监测的难度越来越大。要聚焦清廉乡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监督作为推动清廉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事关群众利益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养老社保等领域开展系列专项整治,严格监管村集体的每一分收入和群众每一分"养老钱""救命钱",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受理督办群众反映的惠民政策落实问题,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厘定清廉乡村的行为示范。什么是清廉乡村,如何才能做到清正廉洁,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这些都是模糊的概念,因此要把研究制定廉洁清单,清晰界定清廉乡村行为示范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正廉""筑廉""示廉"行动,制定清廉乡村行为规范,明确村干部职责和廉洁履职负面清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进一步健全权力公开清单,不断探索农村政务服务数字化和信息化,让涉及村级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在监督平台上公开,实现村级资金往来可留痕、可查询、可追溯,让乡村事务在阳光下运行,体现清廉乡村的强大生命力。

构筑清廉乡村监督体系。"监督下乡"是实现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利器"。要积极发挥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形成常态化的联动监督和立体监管。大力推动村级纪检组织全覆盖,让监督触角直达村干部身边、群众家门口,推动村级权力监督工作见实效。以高力度的反腐保障乡村治理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和综合素质,把监督覆盖至乡村振兴的"最后一米"。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通过制度体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不断构筑清廉乡村建设的有效屏障。

严格规范乡村权力运行。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是建设清廉乡村的关键。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紧盯小微权力运行清单,通过着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三资规范管理、惠农惠民资金落实等,进一步厘清权力边界、规范操作流程,建立起契合基层特点的简明高效、操作性强、常态长效的小微权力运行机制。大力推动涉农领域相关单位及农村基层组织梳理完善小微权力清单,让小微权力运行实现民主自治、权责明确、公开透明、操作规范,不断以清廉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厚植乡村廉洁文化氛围。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清廉乡村建设要注重培育清正乡风,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化力量"。廉洁文化可以提升群众的精神内涵,树立富有正能量的典范,切实改善群众的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化新风气。结合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的实际,广西各地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元素、清廉符号等,如结合"天下廉吏第一"、清朝一代名臣于成龙在广西罗城"治乱世、用重典"的善政之举,打造一批以清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让清廉乡风、清廉家风、清廉民风照拂乡村建设的每个角落。

(作者分别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22年第12期)


注:本文转载自当代广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