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环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客观、有效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已成为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政策手段。在前期项目研究基础上,我们运用智库双螺旋法,突破以往课题任务型、传统经验式静态研究为主的模式,总结并提升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以期提出更加切合国家创新战略决策需求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

1.从现象到本质:智库双螺旋法为分类总结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提供了专业化归纳方法

1.1广泛收集、系统梳理多年形成的国际经验,把握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层次性、动态性和结构性

(1)在评价对象层次性上。将国际经验案例划分为2个层次:① 关于以国家(或地区)为评价对象的全球创新评价,如全球创新指数(GII)、国家创新指数等;② 关于以城市为评价对象的区域创新评价,如创新城市指数、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等。与之相比,国内还产生出"第三个"评价对象,即关于以省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创新评价,如《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报告》。

(2)在评价理论演化动态性上。从萨克森尼亚的创新环境是体制和结构因素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再到Poter创新环境的制度和市场因素论、Schmidt等创新环境的学习系统论、Liu等创新环境的创新活动支撑条件论等,不断深化、演进。与此同时,相应的评价方法也是动态变化的。

(3)在评价框架结构性上。一是追求学术性的复杂结构框架方向,以复杂的框架和大量的指标进行刻画分析;二是追求政策性的简单结构框架方向,评价指标数量力求精简;三是实际评价框架结构状态,常是在学术性评价、政策性评价之间不断转换。

1.2信息揭示、系统分析评价指标的国际模式,抓住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作为政策工具的重要属性

以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的创新城市指数为例。它有评价时间长、评价指标全、评价城市多和评价影响大4个特点。该评价的核心要义在于推介城市创新发展新理念,引导全球城市创新发展方向。其指标体系清晰反映出了对城市(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解,阐释了理想创新城市的方向,以及对评价政策意义的理解。

换句话讲,2ThinkNow创新城市评价方法是由其政策工具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1.3总结实践、综合研判区域发展的国际趋势,考察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社会认知影响与发展导向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键要在信度和效度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从上文所选的国际案例看,它们都实现了这种平衡,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如GII指标中关于区域创新环境指标部分,已经成为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进行国际比较乃至国内区域比较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科技竞争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乃至创新政策评估等方面进行战略研究的基本参考模板。

这启发我们,在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研究中需要充分把握国际经验的政策工具出发点,区分其中的异同,对评价指标体系加以甄别,以及进行批判式的借鉴、吸收和运用。

2.从以往到未来:智库双螺旋法为进行国内外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提供了科学化分析思路

2.1回顾过去、探究机理,基于区域创新环境发展基本规律,科学地比较不同国际经验中理论基础的共同点与差异性

首先考察不同国际经验背后的理论基础,发现各个评价案例之间的理论研究却存在一个共性特征:将区域创新环境评价视为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问题。当然,各评价案例之间的理论基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人力资本等的差异。

国际评价指标体系都建立在比较复杂且相对完整、独立的理论基础上,而国内评价指标体系对理论论及较少,多是对创新理论的概述性或选择性描述。

2.2立足现实、分析影响,基于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实际效果,系统地解释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之间效果差异原因

为什么澳大利亚2ThinkNow的创新城市评价及其全球创新城市500强榜单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国内上海市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及其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的影响力?这显然不仅是因为前者指标多,更不是因为语言及宣传的制约。结合上述机理分析,通过影响分析发现有3个主要原因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差异:(1)评价理论构建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的解释能力不同;(2)评价对象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二者对决策者的影响力不同;(3)具体评价指标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之间在具体评价内容和效用上的不同。

2.3面向未来、比较政策,基于区域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地区分不同发展需求导向下的评价工具功能定位

考虑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政策功能定位,把握不同发展阶段性特征下政策需求的差异性,由此决定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差异性。

例如,GII指数和国家创新指数在指标设置上的差异性,根源在于发展阶段性和评价政策工具功能定位的差异上,前者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基础,为面向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挑战的后工业化国家创新发展服务,是引领性创新政策的功能导向;而后者以我国为基础,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且同时开启信息化等的后发国家创新发展服务,是追赶型创新政策功能导向为主,兼具局部引领性创新政策的功能导向。

3.从过程到结果:智库双螺旋法为指导完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提出提供了系统化研究路径

3.1秉持系统科学方法,构建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导向明确的决策方案研究范式

与以往经验式分析、传统型范式不同,采纳智库双螺旋法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是一个DIIS与MIPS相互融合、循环迭代的规范性研究过程。在认识论上,智库双螺旋法强调对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智库研究要开始源于实际、最终归于实际的基本思路。在方法论上,智库双螺旋法实际上是MIPS与DIIS自然融合、循环迭代的具体研究过程。在实践论上,智库双螺旋法研究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清晰、明确且一贯的。

3.2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提出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在评价总体要求上:(1)充分把握所构建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的出发点,确立评价的创新战略定位,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导向,突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目标;(2)充分细化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目的,确立具体、明确的评价目标;(3)充分发挥科学化、系统化智库研究方法的作用,尤其是关注运用智库双螺旋法,提升研究方法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研究成果的服务科学决策水平。

在评价指标基本原则上:(1)坚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2)坚持指标体系的国际性;(3)坚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4)坚持指标体系的简捷性;(5)坚持指标体系的标准性;(6)坚持指标体系的导向性。

在评价指标主要特征上:(1)具备科学与技术特征;(2)具备经济与产业特征;(3)具备数字与绿色特征;(4)具备教育与人才特征;(5)具备社会与文化特征;(6)具备开放与合作特征。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上:(1)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实现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创造性、变动性;(3)实现计算机诊断与人脑诊断相结合;(4)实现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相结合;(5)实现专项分析与综合评价相结合;(6)实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在评价组织实施上:(1)构建根据区域创新环境的不同方面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区域持续性、重复性、代表性的创新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搭建两级平台:"整体创新环境平台"服务国家部委的管理;"重点区域创新环境平台"服务地方政府的管理。

3.3创造性提出指标选择的"四维分析方法"

指标选择须回答的2个基本问题:"为什么选用这个指标,而不是别的指标?""这些指标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国内外经验比较,发现理论基础、发展阶段、政策目标、证据支撑4类要素与之紧密关联,可以此为4个视角构建指标选择的"四维分析方法"。

(1)基于理论基础的分析。探讨指标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构建是否科学合理,可基于历史域进行检验分析,重在分析所选用的指标在学理上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解释能力。

(2)基于发展阶段的分析。探讨指标信息揭示与评价对象发展现实(阶段性特征)的匹配与否,可基于现实域进行检验分析,重在分析所选指标与客观现实需求的匹配性、可测度性和可比较性,决定了指标的表达尺度。

(3)基于政策目标的分析。探讨指标的影响与效果是否合乎政策工具要求,可基于历史基础构建模型而侧重未来场景进行预测分析,重在分析所选指标与政策目标的吻合度、可感知性和导向明确性,决定了指标的政策价值。

(4)基于证据支撑的分析。探讨指标的基础运用是否具备充分的社会条件,需充分的历史资料及全面的现实数据进行检验分析,重在分析指标的权威性、公开性、可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指标的适用条件。

这是智库双螺旋法在创新评价研究上一个创造性的应用方法,既可用在从指标到体系的构建中,也可用于从指数到对策的分析上。

4.智库双螺旋法创建了智库研究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新范式

(1)智库双螺旋法为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提供了更富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方法论工具,是针对复杂社会系统性问题的易学易用且有效的新智库研究范式。(2)运用智库双螺旋法研究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从指标到指标"的单一性、经验性、散点性、学术性和静态性的方法弊端,实现由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向决策研究、应用研究的转变。(3)在应用中丰富拓展智库双螺旋法方法论,探索以MIPS为主,动态融合DIIS,形成将过程逻辑与过程环节、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数据支撑与主观研判、政策研制与综合影响紧密结合的“矩阵式”交叉分析框架。

本案例研究仅是从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的一个部分,来探讨智库双螺旋法方法论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潜力。在完整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可以更多地展示出智库双螺旋法在解析、融合、还原等外循环环节上的应用分析。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科学院院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