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开幕式。王玉成 摄

广西民族博物馆2012年创办的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是国内首个致力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展。影展致力于推动纪录影像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价值取向及功能发挥,现已逐步发展成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双年展和纪录影像交流平台。截至2020年,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已成功举办了6届。自创办以来,影展打造了一个用影像讲述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来自民间的镜头,讲述民间故事,挖掘乡土文化,记录淳朴乡愁,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民族志影像已成为讲述、记录、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探索全新传承形式 唤醒村民文化自觉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气势雄浑、磅礴壮观,集成世界梯田造型之精华,堪称"天下一绝"。其中的龙脊古壮寨景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龙脊古壮寨的壮族同胞至今坚持用传统石磨手工磨制豆腐,经过一双双巧手磨出来的农家豆腐,新鲜嫩滑,口味香醇,备受食客青睐。

这是广西民族志影展"乡村单元"纪录片《龙脊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中的片段。纪录片摄制者,是龙脊村村民潘庭芳。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已近古稀之年的潘庭芳在参与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的建设后,便留在了信息资料中心工作。2014年,潘庭芳参加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培训,开始有意识地拿起摄像机,在村寨里记录身边的民族文化。

在广西,像这样来自民间、记录乡土文化的拍摄者还有很多。自2004年起,广西民族博物馆依托广西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借助录音、文字、影像等手段,开展了以记录、整理、展示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记忆工程"。2011年5月,随着来宾市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逐步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文化的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就在于民众的参与。随着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不断完善,居民在生态博物馆社区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201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将"参与式影像"作为开展"文化记忆工程"的重要手段,在广西各个生态博物馆实施"乡村纪录影像培训计划",对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及社区村民进行民族志纪录片拍摄技能培训,用镜头"搜索"身边具有传承、保护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记录、挖掘、整理、抢救那些正在悄然失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

为检验"文化记忆工程"实施成果,将生态博物馆长期田野实践工作取得的关于乡村影像发展的新认识、新见解、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12年底创办了以民族文化和传统记忆为主要题材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纪录片展",即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前身。

通过举办纪录片展,广西民族博物馆发现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归纳梳理,同时追踪、反哺,积极帮助乡村工作者、辖区村民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

随着"文化记忆工程"进一步发展,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影像数据库进一步扩大,村民拍摄的民族文化纪录片除了作为珍贵资料保存,还成为村民自我教育、淳化民风的影像教材,在各生态博物馆社区进行放映。村民自主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日渐提升,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得到突破性进展,传统文化得以振兴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真实记录乡村文明 共同保护民族文化

村民拍摄的乡村民俗,学生拍摄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爱好者拍摄的“非遗”项目……各式各样的民族影像作品,一次次在广西民族志影展中相聚。

啦唎是河池市南丹县瑶族群众的传统乐器,南丹里湖瑶族乡怀里村村民王财金介绍说,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拍摄和剪辑,记录了啦唎的选材、制作、吹奏及使用禁忌等。自从被列入影展项目后,经广西民族博物馆人员指导,王财金和当地村民越来越感受到抢救、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2018年影展中,由王财金等人创作的纪录片《啦唎》获得文化遗产贡献奖。

自2011年开展"乡村纪录影像培训计划"到2020年第六届影展的成功举办,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培训广西各个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村民550人次,发掘和培养了一批诸如南丹瑶族、龙胜壮族、融水苗族、金秀瑶族等优秀影像团队和个人,涌现出《染色的季节》《苗族婚礼》《瑶族黄泥鼓制作》《不织茧的金丝蚕》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有的在专业学术团体评奖中获奖。

2017年,融水苗族、南丹瑶族两个团队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和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等两个国家课题立项,成为国家课题中首次由村民承担的子课题。

除此之外,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扶持各个生态博物馆因地制宜举办乡村影展,鼓励乡村工作者和村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教会他们以独有的思维、视角记录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并组织优秀乡村纪录影片到各个生态博物馆所属社区进行巡展,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乡村纪录影像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生根发芽。

扶持壮大创作新生代 努力讲好时代新故事

如何吸引和凝聚年轻人,是广西民族志影展从创办之初就在探索的问题。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影展打破只有生态博物馆乡村纪录影片参展的局限,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通过走进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举办宣讲会,征集在校大学生的拍摄选题和方案,经过甄选后以立项扶持形式签约了11部学生纪录片。

自此,影展又开启了另一重要计划——"新锐导演扶持计划"。本计划旨在吸引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关注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鼓励他们参与到民族志纪录片创作中,透过他们的作品表达来观察、研究民族的发展和变迁,并培养和壮大新生代民族志纪录片导演力量,促进影视人类学学科的发展。

2013—2020年,"新锐导演扶持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创研中心的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 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0余名青年导演获得项目扶持,完成了30余部影片。

同时,影展还特别设置"新锐单元",征集在校学生和其他青年拍摄者首次公映的纪录影像作品进行展映,涌现出一批如《远山》《姑婆》《最后的哈萨克牧驼人》《我是贝侬》等优秀影片。这些影片选材新颖、视角独特,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

"拍什么、怎么拍,完全我们自己说了算。"了解到"新锐导演扶持计划"后,南宁师范大学学生高超和学校影视传媒协会的10多名同学商议,决定拍摄一部关于南宁老友粉的影片。他们历时4个月拍摄的影片《老友纪》,获得2013年影展"最佳影片奖"。影片先后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获得多个奖项。

百色学院教师滕韧的团队曾多次参加影展,他们拍摄的3部作品《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织锦技艺》《德保麦秆花篮》,关注的都是当地的"非遗"项目。"很多东西可能将来都看不到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用镜头留住这份民族记忆。"滕韧让学生参与到记录本民族文化的工作中来,并通过纪录片教学与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影展赋予了青年人关注、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与机会,也对他们提出了时代要求和责任担当。青年人应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坚力量,使中华文化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激情与活力。

立足广西打造影展平台 面向世界开展文化交流

广西民族志影展不仅强调"广西元素",还将其定位为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双年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纪录片展示和多元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先后与中国影视人类学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电影节、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 极地光影电影节等开展合作。影展征集影片的范围扩大至北京、上海、山东、山西等28个省(区、市),涵盖汉、壮、瑶、苗、侗、回等30余个民族,影片内容涉及手工艺、饮食、戏曲、民俗、节庆等题材。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通过影展这一平台得到展示与传播,加深了各族人民在文化交往认知中的主体互动和文化认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广西民族志影展还有针对性地面向"一带一路"相关的东盟国家征集民族志影片参展交流,至今已有马来西亚、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共欢》《皈依》《魂归何处》《老虎的徒弟》等优秀民族志影片参展,增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民族志学者的沟通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与发展动力。

影展特邀影片《危机下的语言》导演、泰国玛希敦大学教授诗丽潘在活动交流时说:"了解到广西民族志影展后,我们将'语言复兴'项目研究中所拍摄的纪录片带到南宁。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中国同行,交流了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经验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回去以后,我们也将这个影展介绍给泰国同行,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泰国民族文化影像到中国展示和交流。"此外,广西民族志影展得到了挪威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支持,《萨米长调约尔克》《北极超级巨星》等一批讲述北欧萨米族群生活现状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参展,使得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以影像传承、创新、交流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今后,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将继续走民族志影像创作与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进一步发挥其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为建设壮美广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22年第12期)



注:本文转载自当代广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